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
微信扫一扫,关注更多信息

中心领导
中心领导

李安晋

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

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主任


中心领导

张瑞革

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


中心领导

李雪英

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


你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研究动态 > 新闻详情

跨越太平洋的革命情谊——宋庆龄与国际友人 马海德

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,风云激荡,一批批进步人士与国际友人汇聚于此,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奔走。美国医生马海德便是其中之一,而宋庆龄的指引与支持,成为他从一名普通医生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、并为中国革命医疗事业奉献终身的关键。


 保卫中国同盟驻延安的代表马海德

1933年,马海德怀揣着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对医学的热忱,从瑞士来到上海。初到上海时,他在法租界开设了一家诊所,主要为外籍人士看病。但很快,他便被上海的社会现实所震撼——一边是租界内的灯红酒绿,一边是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抗争,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,让他逐渐意识到,医学不仅要救死扶伤,更要为正义事业服务。


1936年5月,《上海镀铬业工人之卫生研究》正式发表

1934年,经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介绍,马海德结识了宋庆龄。在宋庆龄的关怀下,艾黎和希伯等人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,马海德也是其中一员。在学习小组中,他第一次阅读到《共产党宣言》等书籍,初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社会。宋庆龄鼓励马海德进行社会调查,了解上海工人阶级的生活情况。在艾黎的帮助下,马海德以科学研究为名,先后到二三十个工厂调查职业病和营养不良的情况,并发表学术报告《上海镀铬业工人之卫生研究》(英文)。在目睹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后,马海德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,他认识到:“工人的出路是反抗,社会的出路是革命,在这场斗争中我应该和中国工人站在一起。”


马海德和斯诺到达陕北保安时,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

马海德多次向宋庆龄提出前往革命根据地工作的请求,但一直未能成行。1936年春,宋庆龄获得中共中央拟“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”的消息。6月,经宋庆龄介绍,马海德终于如愿以偿,奔赴陕北。与他同行的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·斯诺,据马海德回忆,他与斯诺各自出发,在郑州会合,前往西安。在西安短暂停留一段时间后,他们与装扮成古董商的“王牧师”董健吾接头,随后穿越层层封锁,抵达陕北。


为缓解毛泽东的风湿病,马海德特地请木匠做了一个球台,与他一起打乒乓球


 1939年周恩来右肘受伤,经马海德等人的治疗后,进行康复锻炼

1936年7月,马海德抵达陕北,成为第一个进入苏区的外国医生。初到延安时,当地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,而且军队里受过正规医科训练的医生屈指可数。作为卫生顾问,马海德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卫生工作的前线。他不仅参与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和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,还为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当地群众治疗疾病,成了延安最受欢迎和信赖的人。他在保安(今志丹县)建立了红军第一个正规的医疗门诊部,为红军官兵和当地百姓看病,还培训了一批红军卫生员。他发现苏区的医疗条件比想象中更艰苦,手术器械短缺,消毒用品匮乏,便写信给宋庆龄,详细列出急需物资清单。

1937年2月,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革命者。1938年“保卫中国同盟”(简称“保盟”)在香港正式成立后,宋庆龄将支援苏区医疗作为核心工作之一。马海德正式担任保盟驻延安代表是在1939年9月。是月,保盟荣誉会员斯诺来到延安,他在延安和边区领导人讨论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,并指派马海德大夫作为保盟在延安的代表,报告国际和平医院和西北其他医疗救济工作的情况,并就保盟送往该地区的物资的接收和分配向中央委员会做出建议。


宋庆龄赠送给马海德的德国制造的120型“蔡司”牌相机

1940年初,为方便马海德在边区进行工作,宋庆龄赠送给他一台照相机。这台德国制造的120型“蔡司”牌相机,是宋庆龄经保盟募捐而来。在延安,马海德用这台照相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,他将照片寄给保盟,供他们进行宣传。


 马海德在延安

马海德在延安负责八路军的医疗工作,建立了传染病防治体系,推广卫生防疫知识。宋庆龄通过“保盟”持续为他所在的医疗机构输送物资,仅1942年就送去价值数万美元的青霉素和疫苗。她在给马海德的信中说:“卫生防疫是持久战的重要保障,你们的工作,直接关系到抗战的战斗力。‘保盟’会一直是你们的后盾。”

虽然马海德和医务人员们克服了许多障碍和困难,但设备和药物的缺乏仍然困扰着他们。1944年7月26日,马海德致函宋庆龄,在信中建议:“如果可能的话,为每一个在敌后作战的战士提供一个急救包,里面放有一包磺胺粉和药片……我们的战士不惧怕日本人,如果我们能够消除他们对于受伤的恐惧,他们的勇气将不可战胜。”1944年下半年,宋庆龄曾通过美军观察组为延安输送了大量医疗物资。7月,美军观察组成员抵达延安时,随机带去了宋庆龄支援延安的医疗药品和设备,其中包括马海德在信中提到的磺胺药品。


 宋庆龄赠送给马海德的照片及题字

8月,马海德收到一张宋庆龄赠送给他的肖像照。照片上,宋庆龄站在一幅宣传抗日的海报前,眼神坚定地凝视着远方。照片背后是宋庆龄的亲笔题词,她写道:向你对我们国际和平医院所作的贡献致以真挚的感谢。这张照片是宋庆龄对马海德多年来在边区辛勤工作的鼓励与肯定。抗日战争时期,宋庆龄与马海德虽未曾谋面,但他们配合得非常默契。工作中共同面临的困难、秉承的宗旨和付出的努力,令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。

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马海德选择留在中国,加入了中国国籍,参与新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,而他与宋庆龄的友谊,也成为国际友人投身中国革命的见证。

部分内容和照片来自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、中国福利会、上海宋庆龄研究会、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