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年前,5月13日中午,阴雨绵绵。
聚源中学前,施先志瘫坐在地,手中却紧紧攥着儿子的手,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,华西都市报首席摄影记者朱建国按动了手中的快门,记录下《心手相连》的一刻。3年匆匆,拍摄者与被拍摄者,都有了新的生活。
当年悲痛的父亲如今已拾起工作,找到另一半,与过去的生活告别。
而朱建国则继续在记者岗位上奋斗,用镜头在工作第一线带给世人新的感动……
【被摄者】
没忘儿子 葬在自家后院田里
照片中的儿子已被父亲安葬在了自家后院的农田里,有着他的陪伴,父亲施先志并不孤单。“没事的时候,我就在后院里散步,希望能多陪陪儿子。”施先志语气有些低落,尽管每每走到儿子的墓前,总免不了伤感,但这样“儿子就不会孤单了”。
儿子离开半年后,施先志又重新拾起了过去的工作,带着施工队开始洽谈些小项目,“生活着,毕竟都是要向前看。”夜深人静的夜里,儿子的脸总不时地浮现在他眼前,自己也为此常常失眠。但他并不愿多说自己与儿子曾经的故事,只想为了儿子好好活下去。“过去都要看淡一点。”
很多改变 与新女友迟迟未结婚
2008年底,施先志谈了个朋友,女孩是本村人,在成都一家婚纱影楼当化妆师,相处了近3年却迟迟没有确定婚期。
施先志说,他也希望尽快成家,再要个小孩,开始全新的生活。但是地震给他带来的打击让他更谨慎也更明白责任的意义,“条件还不够成熟”。
在他看来,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多赚点钱,“我已经43岁了,等把娃娃养大了差不多就60岁了,总不能到时候再去赚钱吧?”带着施工队,揽点“小活路”,施先志的生意不算太好,这两天也没有开工,但他却很坦然,“没事就在家休息,有钱就去赚。”
【拍摄者】
情牵3年 两个父亲成为好友
作为一名记者,朱建国和《心手相连》的主角——父亲施先志也一直保持着联系。
“他叫我一声哥,有什么事都会告诉我。”回想3年前那一刻,朱建国点上一支烟说,“同为父亲,他承受的那种痛苦,我想我能够理解。”
照片见报后不久,在聚源镇村民的帮助下,他联系到了照片中的这位父亲施先志。
一个星期后,他与施先志碰面,并把《心手相连》洗成照片送给了施先志。“当时施先志很激动,或许照片对他来说是最后一刻的纪念。”朱建国说,这次见面不再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谈话,更多的是两位父亲的交流。
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,朱建国和施先志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每逢过节,两人总会互发短信,相互问候。
【经典重现·拍摄过程】
2008年5月13日,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,朱建国来到都江堰市聚源中学。
时临中午,又一具遇难者的遗体被救援人员用木板抬出。人群中一对中年男女掀开遇难者面部的报纸后,瘫软地跪在地上,撕心裂肺地痛哭,父亲紧紧地握住儿子沾满泥沙的嫩手。朱建国含着热泪,连续不断地按动快门,记录下了《心手相连》的全部过程。
“芭蕾女孩”他又一次感动中国
《心手相连》在报纸上发表后,多家媒体转载,还登上了美国《时代周刊》亚洲版封面。“获奖是一种肯定,但我更希望照片能带来强大的社会影响力。”如今的朱建国除了要拍出以情动人的照片外,他还提倡用艺术角度来拍摄新闻图片,“做新闻一直应该关注的都是‘人’。”
也正是有着这样的理念,去年10月,朱建国再次感动了中国。他用镜头拍下了一名在路灯下苦练芭蕾舞的小女孩——“芭蕾女孩”姚启凤。
这个在路灯下练习芭蕾的感人故事被报道后,打动了无数人的心,她也得到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给予的长期资助,重新回到了芭蕾舞课堂,继续追寻自己的舞蹈梦。